最新发布

当前位置: 首页>实践教学>正文

物电学院2025-2026学年第一学期实践周活动之-- “双中子星的物理特性与研究进展”专题讲座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来源: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:

2025年11月5日上午,由物电学院主办的“双中子星的物理特性与研究进展”专题讲座在宁静楼435教室顺利举行。本次讲座由物电学院副教授杨佚沿老师主讲,2023级物理学专业全体学生参与,物电学院岳天天老师主持。

讲座伊始,杨佚沿围绕双中子星研究主题,从三个核心方向展开深入讲解。一是FAST工程与科学目标,系统介绍了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,重点阐述其五大科学使命——包括巡视宇宙中性氢以研究大尺度物理学、观测脉冲星探索极端物质状态、主导国际低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、探测星际分子,以及搜索潜在星际通信信号(外星文明)二是单脉冲研究,通过分析脉冲星信号的单次爆发特征,揭示其背后复杂的物理机制与观测技术挑战。三是双中子星系统(DNS)现状结合最新科研成果,解读这类致密天体的形成、演化及引力波辐射等关键问题。接着为深化学生对宇宙与科学本质的理解,杨佚沿特别播放了两场科普视频,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的《认识我们的宇宙》与张双南教授的《什么是科学》。前者以宏观视角展现宇宙演化历程,后者则从哲学高度剖析科学方法论,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科学思维。最后,杨老师推荐《天文学基础教程》、《三体》等作为延伸读物,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自主探索天文领域。杨佚沿老师还通过“天演说”青年科学家演说案例,生动阐释了星际分子探测的光谱学原理——通过分析星际介质中的分子谱线,不仅能够追溯恒星与行星系统的诞生过程,更为“生命是否源于宇宙化学演化”这一经典命题提供了实证线索。

讲座结束后,同学们纷纷表示,此次讲座既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,又激发了对脉冲星、引力波等前沿领域的浓厚兴趣。

图文/刘家兴 何莉娜拉   一审/岳天天   二审/蔡晶  终审/刘高福

杨佚沿博士讲座

讲座现场